集团成本管理会计:忘记成本才能更好降低成本
成本,老板们最关注的话题,高管们最头痛的问题。
不断想办法降低成本,结果好像是成本原来越高....
于是归咎于劳动力成本上升、资源价格上涨.......
效率的提升抵不过工资上涨;员工还不满意、老板也不满意,制造业难做啊!
价格在下降、成本在上涨,利润越来越薄好像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。
非也!虽然说商品的价格走势应该是下降的,但商家们借助产品更新换代,其价格指数早就跟上了通胀系数,而且在引领通胀。
“你们工资太低!”,这是我给很多企业说的由衷之言。“我们已经不低了,3000多,4000”,也许很多人力资源部经理这样说:“我们的工资在周边还不错”。
公司的高与低要与消费需求对照,最应该对照的需求是房价,不比一线城市的房价,边沿的不发达地区三、四线城市的放假都在5000以上。3000多的工资高吗?
变成城镇居民不是新一代80、90后员工的最基本需求吗?不也是国家城镇化居民的主力军吗?
不管是主动、还是被动,工作一定要涨,而且要加快速度涨。
总是想控制员工工资来控制成本或者被动涨工资的结果是,离职率越来越高、效率越来越低、质量差、成本越来越高。(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高工资与高效率的文章)
怎么降低成本,各企业、各主管绞尽脑汁、各显神通,但收效甚微,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?
究竟应该怎么办呢?
是不是制造业越来越难做?制造业做不了了?
非也,是环境变了,我们的思维需要换了。
我们还用传统的思维思考成本:(批量越大、成本越低),传统的会计体系也支持这个观点。
因此我们喜欢批量生产,反对频繁切换,虽然客户需求已经是多品种、小批量。
于是工厂的库存越来越高,同时又不能满足客户需求;
而措施是加大能力投入,结果是生产能力远远超过需求,成本能不高吗?
但财务折算的单件成本好像不高,最后怎么公司没有盈利呢?
库存太高了,逐步意识到库存的问题和危害了。
学会要控制库存了,措施是按订单生产。
很多人顾问还教授企业按订单生产,还按订单采购。
按订单生产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很骨感。
按订单生产不能满足客户的交货期,结果是我经常说很多企业所谓按订单生产是假的---订单总是在变,工厂总是在插单、生产出来不要了,结果还库存是居高不下;最后为了交货支付额外的物流成本。(某些订单的空运费比产品本身还要贵)。
有些人又有招了:要求客户将交货期延长(其中碰上一位还是从咨询公司到回到企业的高人--人才)。
或者当客户要求缩短交货期的时候,理直气壮的和客户说我们只能这样:我们的生产周期这么长,采购周期有这么长,所以交货周期必须加起来这么长。
这就是传说中的牛X的供应商,结果有两种:
一种是客户更换了供应商,此供应商订单减少,成本上升;
另一种是客户增加库存,结果客户成本增加了,反过来要求供应商降价,供应商利润还是减少了。
究竟怎么办?怎么才能降低成本?
改换思路了:首先想办法满足客户需求;
小批量的生产、增加切换次数;
如此可以按照顾客需求节拍生产(有效作业时间/顾客需求),工厂能力与需求匹配,能力投入最小,成本低;
想办法缩短切换时间,实现快速切换,进一步降低成本;
通过标准作业(满足节拍的最佳人、机、料、法组合)减少资源投入,降低成本;
跟上客户缩短交货期的要求,实施单件流,降低在制品库存、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;
推行kanban拉动建立零件超市,能满足客户交货期了,库存才能下降,降低成本;
...,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模型后,消除浪费持续改善,持续降低成本。
满足客户才是实现低成本的前提,先忘记成本才能最后真正降低成本。
就像有句话说:把焦点放在外面,就有无穷的力量,时刻想着自己工作很久了、累了,很快就会趴下。
始终从工厂自己角度关注成本,成本是下不去的,跟上客户的脚步和要求,思考满足客户的模式,成本自然就将下来了。
转换思路,成本下降的空间还是很大的,能力(投资)可以下降,人员可以减少、库存可以大幅下降;
如果不是从满足客户的角度出发,而是从传统思考和降低成本的思维,精益的很做方法是不会认同的。从降低成本的角度,消除浪费的概念很容易被企业接受,但触碰到很多精益具体做法时,老板们犹豫了,主管们犹豫了。这也是我经常讲的观点:很多企业从成本角度导入精益,往往是注定失败的,事实也是如此。
企业经营第一法则:满足顾客需求(不要把“顾客至上”当成一句空话)
企业经营法则二:满足员工需求
顾客和员工都满意了,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,而且是长期的结果。
好像有点乱,但很想说清楚这个观点。或者再比喻一下:就像开车,眼睛盯着前方才是安全的,总是想着车厢、看着脚下就危险了。
再或者如做人,自私的人时刻关注自己的得与失,结果是失去的最多、得到的最少。
再再或者三十六计也可以用上:对成本,该欲擒故纵这一招了!